当前位置:首页诗人近现代李仙根
李仙根

李仙根

[ 近现代 ]

名蟠,广东香山县石岐紫里人(今中山市石岐区)。 曾祖李遐龄,为岭南名士:父李达庐,光绪举人,在乡教书。1908年入广东陆军小学,加入同盟会。曾参与辛亥武装起义准备工作。1914年赴日本,1917年回国追随孙中山,曾任其机要秘书。1924年任香山县县长。1943年在重庆逝世。著作有《小容安堂诗抄》及《岭南书风》。其擅隶书,书法疏朗有致,秀雅闲逸,用笔利落,毫无俗气,并形成自家面目。 ► 李仙根的诗词

人物生平

一九○八年,李仙根入广东陆军小学,加入同盟会。他与邓演达同班同学,一同参与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的准备行动。一九一四年负笈日本,继续革命活动,结识了朱执信、胡汉民、古应芬、廖仲恺、汪精卫等,并受知于孙中山先生。

一九一七年回故乡结婚,夫人孙少卿(佩莪),是中山先生族妹。此后,长期追随孙先生,在广州、香港从事革命活动。一九二二年,陈炯明叛变,孙先生脱险赴沪。李仙根以先生的机要秘书身份受命留港,与讨陈驻港办事处同志配合,负责中山先生的机要联络工作,以确保中山先生及时掌握广东事态变化,指导革命行动。

一九二三年二月,中山先生离沪经港回广州,李仙根仍留港担任机要联络。五月,李回在本营并奉委任大本营驻江门办事处秘书长,协助办事处主任古应芬统管西江军务、政务,调节水陆各军。江门办事处亦称江门行营,同月行营进驻肇庆。当时西江前线将领如邓演达、李济深、黄绍雄、白崇禧、李宗仁等,皆李仙根的同学。八月,西江粗定,李又奉命回大本营。八月至十一月,中山先生亲临东江讨陈前线督战,迁大本营于石龙(后改设行营),轻装简从,文官自始至终随行者公李仙根一人。其间,孙先生不避锋镝,多次亲临前沿视察阵地,鼓舞士气,李均紧随左右,并摄有许多相片传世。为便于行动,行营设于列车之上,十一月十二日,军情突变,败兵溃退,一时秩序大乱,李胸足受撞击轻伤,仍负痛护持孙先生急登车头,行至仙村会合古应芬、罗翼群等同车返省。不久,叛军败退惠州,东江稍定,行营结束。

在此期间,孙中山内则筹划改组国民党,外则准备北伐,日理万机,李以侍从秘书机要秘书职,与众幕僚襄赞左右。当时,李与廖仲恺、邓演达友情至笃。二三年春,廖赴日与越飞再次谈归来,李在港迎接,并和邓一同与廖倾谈竟夕。一九二四年一月,国发党一大召开,李仙根以“联义社”方面的代表列席大会。

这一年,中山先生手令省长委任李仙根为香山县县长。八月,李离县任仍回帅府,治县虽仅半年余,颇有政声。县署前的马路(今孙文路),即李在任内拓宽修建。他留有一幅拆路情况的照片,题字颇风趣,曰“破坏在我”。李回帅府时,中山先生正筹备北伐。九月十三日迁大本营于韶关,李仙根复随节驻韶,随侍左右,承乏机秘。孙先生在韶关的活动,李亦多摄像留存。十月份,孙先生返广州,决定北上。

中山先生十一月十三日北上,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,李仙根亦留帅府。但孙先生甫抵天津病情即恶化,急电如李北上。李廿五日赶到天津,卅一日随节移驻北平铁狮子胡同行辕。此后,直至三月十二日孙先生逝世,李继续在孙先生身边担任机要,并侍疾。孙先生逝后,李参加治丧委员会,兼负秘书、总务两组实际工作,秘书组组长为汪精卫,总务组组长为胡汉民。病笃之时电召李仙根北上陪侍,足见对李信爱之深。而李敬孙先生出于至诚,日记上载有决意“事之如父”的私愿,誓以始终随侍中山先生,故多次拟仪外放优缺,均辞不就。中山先生弥留诀别,李为极少数随侍在侧目击全过程的一人。李所遗当年袖珍日记,逐日有孙先生病情变化和医疗措施的记载,包括每日体温脉搏血压,以及先生的言谈和精神状态等。同时,围绕先生身边的政治活动以及海内外的形势动态,以至逝后在北平治丧期间的社情。亦有简要记述。

孙先生既逝,李顿失依傍。然与粤系政要仍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。二四年九月,任江门政务专员。一九二七年出洋考察。回国后,粤宁在南京合组国民政府,胡汉民主国民党中常会,古应芬出任国府秘书长,李应胡古之邀任国民政府机要秘书,直至粤宁决裂,随粤系退出撤回广州。此后,除曾一任中山县县长外,任粤汉铁路南段局长历四年。李在任内,和衷上下,苦心经营,终使粤汉面段全线建成通车。与此同时,李更协助广九路的建设,时时往来省港,卒促广九建成。路成,李转任西遇政务委员会委员。李全力投身铁路建设,亦以继承中山先生部分遗愿也。

抗战开始,李举家移寓香港,而李则被任命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。为共赴国难,李只身前往武汉、重庆。斯时,国事蜩螗,内忧外患,李时时忆想当年追随中山先生革命时期一派蓬勃气象而感怀不已,出席参政会对时政有所评击。

一九四二年初,香港陷敌,李夫人携子女内移,六月辗转到达柳州,得张发奎接待并安置生活。李亦由重庆来会。全家团聚未及一年,复奉召于一九四三年三月独自回渝。行前,李颇?趄,张亦曾加劝阻。孰料回渝仅三个月,即不幸于四三年六月十五日逝世。国民党中央党部派林云陔料理后事,家属因无力无钱奔丧,廷半年至当年年末方到达重庆,早已殓?完毕。据告,李乃死于胃病大出血。解放后,马湘(原孙中山先生的卫士长)告诉李夫人,李仙根是死于蓝衣社的暗害。据告,李死后他是得耗去李寓所探视的第一人。对此,家人已无力查证。不过,李仙根在重庆独居,确有一名军统特务以照料生活为名,对李实行长期严密监视。由此观之,马湘之言应属可信。

李仙根逝世时,才五十岁,正当壮年。他的一生,应该说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的一生。他在国民党内外地广泛的友好联系,在广东尤有人望。仍有许多人记住他,并期望将他的生平传世。当年,国民党方面在重庆为李召开追悼大会,当职是之故。值得一提的是,除许多高官到会外,中共方面,董老及邓大姐曾联袂莅会。李逝世之前,正是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初步酝酿之际,而与其事者,多半为李仙根早年的同志、挚友。然则,李这突然不幸去世或亦与此有关乎?

猜你喜欢
浣溪沙·酒醒香销愁不胜

酒醒香销愁不胜,如何更向落花行。去年高摘斗轻盈。

夜雨几番销瘦了,繁华如梦总无凭。人间何处问多情。

水仙子·次韵

蝇头老子五千言,鹤背扬州十万钱。白云两袖吟魂健,赋庄生《秋水》篇,布袍宽风月无边。名不上琼林殿,梦不到金谷园,海上神仙。

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·其六

正是行人肠断时,子规得得向人啼。

若能泪得居人脸,始信春愁总为伊。

临江仙·长记碧纱窗外语

长记碧纱窗外语,秋风吹送归鸦。片帆从此寄尺涯。一灯新睡觉,思梦月初斜。

便是欲归归未得,不如燕子还家。春云春水带轻霞。画船人似月,细雨落杨花。

木假山记
宋代苏洵

  木之生,或蘖而殇,或拱而夭;幸而至于任为栋梁,则伐;不幸而为风之所拔,水之所漂,或破折或腐;幸而得不破折不腐,则为人之所材,而有斧斤之患。其最幸者,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,不知其几百年,而其激射啮食之馀,或仿佛于山者,则为好事者取去,强之以为山,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。而荒江之濆,如此者几何,不为好事者所见,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,何可胜数?则其最幸者之中,又有不幸者焉。

  予家有三峰。予每思之,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。且其孽而不殇,拱而不夭,任为栋梁而不伐;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,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,以及于斧斤之,出于湍沙之间,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,而后得至乎此,则其理似不偶然也。

  然予之爱之,则非徒爱其似山,而又有所感焉;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。予见中峰,魁岸踞肆,意气端重,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。二峰者,庄栗刻削,凛乎不可犯,虽其势服于中峰,而岌然决无阿附意。吁!其可敬也夫!其可以有所感也夫!

天竺中秋

江楼无烛露凄清,风动琅玕笑语明。

一夜桂花何处落,月中空有轴帘声。

送高三十五书记
唐代杜甫

崆峒小麦熟,且愿休王师!

请公问主将:焉用穷荒为?

饥鹰未饱肉,侧翅随人飞。

高生跨鞍马,有似幽并儿。

脱身簿尉中,始与捶楚辞。

借问今何官?触热向武威?

答云一书记,所愧国士知。

人实不易知,更须慎其仪!

十年出幕府,自可持军麾。

此行既特达,足以慰所思。

男儿功名遂,亦在老大时。

常恨结欢浅,各在天一涯;

又如参与商,惨惨中肠悲。

惊风吹鸿鹄,不得相追随,

黄尘翳沙漠,念子何当归。

边城有馀力,早寄从军诗!

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

园僻青春深,衣寒积雨阙。

中宵酒力散,卧对满窗月。

旁观万象寂,远听群动绝。

只疑玉壶冰,未足比明洁。

征夫
唐代杜甫

十室几人在?千山空自多!

路衢惟见哭,城市不闻歌。

漂梗无安地,衔枚有荷戈。

官军未通蜀,吾道竟如何?

菩萨蛮·过张见阳山居赋赠

车尘马迹纷如织,羡君筑处真幽僻。柿叶一林红,萧萧四面风。

功名应看镜,明月秋河影。安得此山间,与君高卧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