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诗人宋代周孚先
周孚先

周孚先

[ 宋代 ]

周孚先,字修东,明代潮阳著名学者,有名的孝子,隐士,还是当时著名的诗人。在理学和诗文方面都颇有成就。 ► 周孚先的诗词

生平

学者、孝子、隐士、诗人——记明代潮阳著名学者周孚先

在明代成化、弘治年间,陈白沙学说崛起南粤,在潮州很快得到反响,赴新会师事白沙的潮州学者甚众。至正德、嘉靖年间,私淑白沙学说或师事白沙弟子者更盛,白沙学说在当时潮州已颇为流行。薛中离把阳明学说带进潮州后形成王学的潮州学派,两派互相交流,成为当时潮州乃至全国理学的两大阵营。潮阳周孚先便是白沙弟子湛甘泉(名若水)的高弟。成为当时潮州的著名理学学者。周氏不仅在理学上颇有心得,在诗文方面也很有成就。他为当时所称道还因为他是一个孝子,而且还是一位蔑视功名、唯求自适的真正隐士。孚先字克道,号西山,潮阳桃溪人。为宋理学大家周敦颐裔孙、潮州刺史周梅叟之后。省、府县志俱有传。现将他的主要生平分四个方面分述如下:

学者

周孚先正德十四年举省试第四名,心慕理学,无意功名,从白沙弟子吴向游学,同学者有峡山东溪人同榜举人郑经正、郑经哲兄弟。他因此几次没有赴京参加会试,到嘉靖七年秋至金陵(南京),从学湛甘泉先生,与关中吕柟、信州吕怀、吉州邹守益三太史、武陵蒋信诸先生相师友,共印证。得甘泉学说随处体认天理、勿忘勿助之旨,获益深且厚。周孚先初游金陵时,与吕怀邂逅于壁水,当时周氏衣衫简陋、容貌癯瘦,沉默寡言。但两人一见如故,遂结为好友,一同求学于湛甘泉。周氏曾经与吕柟论学,当谈到“精一执中”之旨时,吕柟认为:“这是日用常做之事,平常简易,只不过是别人当为难事而已。”周氏应声道:“知道的认为容易,不知道的就感到困难。” 吕柟惊叹其理解精辨之深,特此告知甘泉先生:“湛门有接班人了!”甘泉先生得知周氏学问以达到如此境界,也很惊喜。因为天地事物本来是由简易而进入繁难,不能入于易,则不能入于难;不能入于简,则不能入于繁。当时讲求理学者,往往迷惑于繁难中而不能自解。所以甘泉先生和吕柟闻此才大加赞赏。

第二年秋,甘泉先生被召为北京礼部侍郎,周氏绝意仕途,与吕怀送至彭城后返回故里,隐居桃溪,与吴向、刘瑞葵等潮阳学者探讨性命之学。近薛中离之门,相与讲求不倦。当时“巡按洪公垣嘉其行,征以币而不出;司成吕公怀高其志,劝以仕而不起。学问真切,征于督学田公汝成辩复之书;易简自求,见于太史吕公柟送归之序。二守刘公魁聆其议论,则以真儒亟称;大尹宋公元翰阅其文章,亟以师表叹服。是皆学术之炳炳可观,称论之籍籍有据者也。”

他辑有《甘泉先生文录类选》一书,并为之作序。该书故宫博物馆有藏本。他还将研究理学的心得形之笔端,论著颇多。如《心统说》表达其明性之原,《修文叙》表明其论学宗旨等,在当时影响颇大,成为当时潮州的理学名家。可惜大部分论著被倭寇焚毁。后来他的季子周光镐于隆庆二年(1568)上京赴考,下第后与澄海唐伯元到信州师事父执吕怀,收集到孚先与吕怀过去互相赠送酬唱的诗文作品。后光镐为官吴越间,穷十年之力,辑佚了其先严的若干遗篇,与隆庆四年举人、侄儿周笃棐一同编校成书,名曰《桃溪逸稿》。该书已佚,现能读到的佚文只是聊聊数篇而已。为之兴叹不已!

孝子

孚先中举后不赴春闱(会试),的另一个原因是“父母在,不远游。”其父嘉靖元年去世,至七年他才奉母命勉强上京,在南京从甘泉游学而不赴考。一年多后又从南京返乡,见母亲春秋已高,不忍再次别离,便在桃溪筑“善养堂”以侍养,晨夕供奉,菽水承欢。他奉侍父母就养无方,出入必告;待弟友爱,教子以义。甘泉先生称其为“孝子”。故在当时以“孝子”称道于世。

他还增葺泗水大宗祠,准家礼,行宗法,置田赡嫡,崇本明伦,敦宗睦族。由于他和其父亲“躬行孝义,雅尚彝纶,创祠宇以奉先;崇礼教以范族。”族人溯本兴思,合议恭迎孚先与其父配享泗水大宗祠。因其子光镐贵,赠官中大夫、四川参政,故按古制:“士大夫祭于庙”,因将祖祠改名为“周氏大宗世封列族家庙”。族人与有荣焉。

隐者

孚先退隐桃溪后,著“桃溪精舍”于西山,立“求志堂”作为聚徒讲业之所。甘泉先生还为“求志堂”和“善养堂”寄赠题匾。他为“求志堂”题到:“迩者有自岭外来者,能道周子隐于西山之麓,匾其居曰‘求志’,体认天理之教,而授徒讲学其中。予蚤(通“早”)知周子之志贞于自适也,故寄题云。”他隐居之处与鲁庵先生吴向筑于和平桥北练江之滨的“月庭”讲道堂相近,烟水相映。时与东溪二郑孝廉从吴先生鼓棹垂纶于溪云山水间,超然自适。他偶尔一登罗浮、阴那山,稍作憩息,以务内观。他再也无意仕途,从此隐居讲学以终。时人称其为“西山真隐”,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真正隐者的初衷。

诗人

孚先诗文集已佚,今世所传诗作只有载于《县志》中的《西山漫兴》七绝四首、《阴那山志》中七律一首和录于甘泉先生为其所作《墓志铭》中的绝笔诗一首而已。存诗虽不多,但四首绝句却尽显其诗人才情和怡淡自适的隐者风范。

猜你喜欢
浣溪沙·酒醒香销愁不胜

酒醒香销愁不胜,如何更向落花行。去年高摘斗轻盈。

夜雨几番销瘦了,繁华如梦总无凭。人间何处问多情。

水仙子·次韵

蝇头老子五千言,鹤背扬州十万钱。白云两袖吟魂健,赋庄生《秋水》篇,布袍宽风月无边。名不上琼林殿,梦不到金谷园,海上神仙。

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·其六

正是行人肠断时,子规得得向人啼。

若能泪得居人脸,始信春愁总为伊。

临江仙·长记碧纱窗外语

长记碧纱窗外语,秋风吹送归鸦。片帆从此寄尺涯。一灯新睡觉,思梦月初斜。

便是欲归归未得,不如燕子还家。春云春水带轻霞。画船人似月,细雨落杨花。

木假山记
宋代苏洵

  木之生,或蘖而殇,或拱而夭;幸而至于任为栋梁,则伐;不幸而为风之所拔,水之所漂,或破折或腐;幸而得不破折不腐,则为人之所材,而有斧斤之患。其最幸者,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,不知其几百年,而其激射啮食之馀,或仿佛于山者,则为好事者取去,强之以为山,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。而荒江之濆,如此者几何,不为好事者所见,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,何可胜数?则其最幸者之中,又有不幸者焉。

  予家有三峰。予每思之,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。且其孽而不殇,拱而不夭,任为栋梁而不伐;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,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,以及于斧斤之,出于湍沙之间,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,而后得至乎此,则其理似不偶然也。

  然予之爱之,则非徒爱其似山,而又有所感焉;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。予见中峰,魁岸踞肆,意气端重,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。二峰者,庄栗刻削,凛乎不可犯,虽其势服于中峰,而岌然决无阿附意。吁!其可敬也夫!其可以有所感也夫!

天竺中秋

江楼无烛露凄清,风动琅玕笑语明。

一夜桂花何处落,月中空有轴帘声。

送高三十五书记
唐代杜甫

崆峒小麦熟,且愿休王师!

请公问主将:焉用穷荒为?

饥鹰未饱肉,侧翅随人飞。

高生跨鞍马,有似幽并儿。

脱身簿尉中,始与捶楚辞。

借问今何官?触热向武威?

答云一书记,所愧国士知。

人实不易知,更须慎其仪!

十年出幕府,自可持军麾。

此行既特达,足以慰所思。

男儿功名遂,亦在老大时。

常恨结欢浅,各在天一涯;

又如参与商,惨惨中肠悲。

惊风吹鸿鹄,不得相追随,

黄尘翳沙漠,念子何当归。

边城有馀力,早寄从军诗!

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

园僻青春深,衣寒积雨阙。

中宵酒力散,卧对满窗月。

旁观万象寂,远听群动绝。

只疑玉壶冰,未足比明洁。

征夫
唐代杜甫

十室几人在?千山空自多!

路衢惟见哭,城市不闻歌。

漂梗无安地,衔枚有荷戈。

官军未通蜀,吾道竟如何?

菩萨蛮·过张见阳山居赋赠

车尘马迹纷如织,羡君筑处真幽僻。柿叶一林红,萧萧四面风。

功名应看镜,明月秋河影。安得此山间,与君高卧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