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醒香销愁不胜,如何更向落花行。去年高摘斗轻盈。
夜雨几番销瘦了,繁华如梦总无凭。人间何处问多情。
受庆龙(1882-1952),字云亭,静宁威戎镇受家峡人,清末秀才。幼时家境清贫,后游学于平凉柳湖书院。
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夏,庆龙随长庚出师至新疆迪化藩署,任陆军督练处测绘科长,代办将弁学堂监督兼陆军小学堂测绘教授。其时,日本外务游历官商务学士林出贤次郎在疆,每日公务而外,无片刻不论文谈心,无星期不并马驱驰,情义甚笃。
宣统三年(1911)10月10日,武昌起义,庆龙跻身革命队伍。民国元年(1912)正月十七日,同刘子厚一同来到秦州(天水),“出示两湖同乡公函,劝钺举义”。二十三日,黄钺在秦州宣布独立,成立了甘肃临时军政府,受庆龙任军政司厅长。
民国14年(1925),受庆龙在平凉镇守使张兆钾部任参谋。张系北洋军阀吴佩孚之亲信,将倾向进步的高桂滋抓获,交平凉县政府管押,拟严加惩办,受庆龙设计释放,使高免遭横祸。此后受庆龙参加陕军,进行北伐。北伐战争后,军阀割据,内战愈烈,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庆龙愤然而去南海普陀山为僧。高桂滋从平凉逃出,即参加东北军,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军长,得知庆龙情况后,亲自请他下山,任十七军少将参议。“九?一八”事变后,高率部参加长城抗战,毛泽东致电高桂滋,说高的功绩“令国人同佩”。“西安事变”后,庆龙力劝高通电响应“停止内战,共同抗日”的号召。“芦沟桥事变”爆发后,高桂滋主动请缨,率军参战,庆龙屡立战功。
民国32(1943),庆龙回乡,定居静宁县城。后倡议并直接参与《静宁县志》(半部手稿)的编修工作,又与王尔全等协商筹办学校、兴修水利等地方公益事务,为民称道。
庆龙一生喜爱作诗,手稿在“文革”中被焚烧殆尽,仅存与友人同游新疆博克达山写的《博达游记》一册(1901年由新疆官书局出版)。
木之生,或蘖而殇,或拱而夭;幸而至于任为栋梁,则伐;不幸而为风之所拔,水之所漂,或破折或腐;幸而得不破折不腐,则为人之所材,而有斧斤之患。其最幸者,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,不知其几百年,而其激射啮食之馀,或仿佛于山者,则为好事者取去,强之以为山,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。而荒江之濆,如此者几何,不为好事者所见,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,何可胜数?则其最幸者之中,又有不幸者焉。
予家有三峰。予每思之,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。且其孽而不殇,拱而不夭,任为栋梁而不伐;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,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,以及于斧斤之,出于湍沙之间,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,而后得至乎此,则其理似不偶然也。
然予之爱之,则非徒爱其似山,而又有所感焉;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。予见中峰,魁岸踞肆,意气端重,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。二峰者,庄栗刻削,凛乎不可犯,虽其势服于中峰,而岌然决无阿附意。吁!其可敬也夫!其可以有所感也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