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醒香销愁不胜,如何更向落花行。去年高摘斗轻盈。
夜雨几番销瘦了,繁华如梦总无凭。人间何处问多情。
许承尧祖父许恭寿(字品三)为蒙学塾师,父亲许学诗(字雅初),曾经在江西经商。许承尧自幼聪颖好学,十六岁为府庠生。光绪甲午科举人,曾师事著名学者汪宗沂先生(时掌紫阳书院)与同学黄宾虹、江鞠卣相交莫逆。
光绪三十年(1904)进士,为庶吉士,成为中国“末代翰林”之一。旋而告假南归,返歙创办新安中学堂、紫阳师范学堂。后因秘密组织旨在废除君主、与陈巢南、陈鲁得等组织成立“黄社”推行新学,而被人告发,遂辞去二校监督之职,回京销假。安徽巡抚冯煦奏称“皖南学务以皖歙最早,歙县兴学,则自许氏。”是以许承尧得以重入翰林院,任编修兼国史馆协修。
辛亥革命后,应皖省督军柏文蔚之聘,任全省铁路督办,筹建芜(湖)屯(溪)铁路。不久,柏文蔚等讨袁失败,许遂去职。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,先后任甘肃省府秘书长、甘凉道尹、兰州道尹、省政务厅长、渭川道尹等职。1924年辞官回京。同年由京返歙,虽任安徽省府顾问,但基本不过问政事。自此绝迹仕途,息影家园,收集来自藏经洞的写本二百余卷,以著述终老。
诗词
许承尧一生刻意为诗,造诣深湛,其诗“初学长吉、义山,继乃由韩入杜,冀窥陶、阮。于宋亦取王半山、梅圣俞、陈简斋。明、清二代,时复旁撷。无偏嗜,故无嗜肖。”(《疑庵诗》自序)同时,他还深受龚自珍、黄遵宪的影响,主张走诗歌革命的道路。其诗思渊虑微,悲愤深广,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灾难特别深重之时的爱国情怀。在艺术上,其诗托意渊微,别开生面,以科学知识入诗,以俗语、译词入诗,体现了“诗界革命”的精神和近代启蒙的气象。《光宣诗坛点将录》将他与周达(梅泉)合列为“地空星小霸王周通”,评曰:“疑庵诗,风骨高秀,意境老澹,皖中高手。”其诗集名《疑庵诗》,马其昶、陈宝琛曾为之作序,晚年经其手订,有十四卷本传世。1932年至1936年,他参与《安徽丛书》的编刊,后因抗日军兴,至六期而中止。1933年,先生倡议重修《歙县志》并被共推为总纂。经三年努力,始竣其事。该志凡十六卷,搜采广泛,考订精赅,为方志之杰构。许承尧在长期治学中,尤其在辞官返乡之后,主纂《歙县志》之余,博览群书,广事搜讨,赓续十余年,乃完成《歙事闲谈》(又名《歙故》、《歙事征》)30卷(抄本)、《新安佚诗辑》4卷、《明季三遗民诗》(抄本)等,为后人研究歙县历史和民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承尧先生另撰有《疑庵文剩》、《疑庵随笔》、《疑庵藏书画录》、《疑庵日记》、《〈蕙音阁诗集〉评点》等。
兴学
在兴学方面,除前述新安中学堂、紫阳师范学堂外,还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助乃祖品三先生在村中创设敬宗小学、端则女校,开安徽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。
古物
许承尧生平喜爱收藏古物,在甘肃时,收集唐人写本藏经较多,以后又陆续收藏了少珍贵书帖和绘画作品,这批藏品的玩味提高了他的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,书法作品即受汉简和唐人写经的影响,风姿绰约,流畅大方。许承尧逝世后,家人遵照他的遗嘱,将所有藏品和手稿都捐献给了安徽省博物馆。
木之生,或蘖而殇,或拱而夭;幸而至于任为栋梁,则伐;不幸而为风之所拔,水之所漂,或破折或腐;幸而得不破折不腐,则为人之所材,而有斧斤之患。其最幸者,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,不知其几百年,而其激射啮食之馀,或仿佛于山者,则为好事者取去,强之以为山,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。而荒江之濆,如此者几何,不为好事者所见,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,何可胜数?则其最幸者之中,又有不幸者焉。
予家有三峰。予每思之,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。且其孽而不殇,拱而不夭,任为栋梁而不伐;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,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,以及于斧斤之,出于湍沙之间,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,而后得至乎此,则其理似不偶然也。
然予之爱之,则非徒爱其似山,而又有所感焉;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。予见中峰,魁岸踞肆,意气端重,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。二峰者,庄栗刻削,凛乎不可犯,虽其势服于中峰,而岌然决无阿附意。吁!其可敬也夫!其可以有所感也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