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故事神话故事铁拐李行医收徒的故事

铁拐李行医收徒的故事

时间:2025-05-05  

得道成仙的铁拐李,常常蓬头垢面,破足坦胸,手中拄着一根紫色的铁拐杖,身后背着一个药葫芦,在大街小巷中游来荡去。

一天,铁拐李变做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,在汝南这个地方行医施药,扶危济困,为人们排忧解难。来找他看病的人,络绎不绝,而他总是药到病除。人们于是便纷纷传说,汝南来了一位白发神医,被他治好病的人都想带着礼物来谢他,可是散市以后人们却寻不到他的踪迹。

这件事一来二去传到了管理市场的官员费长房的耳朵里。为了把这件事弄清楚,费长房就在铁拐李施药处的附近,租下了一间楼房,每天早晚都坐在楼上,暗中观察这位白发老神医的行踪。没有几天,细心的费长房便了解到其中的缘故,原来每当集市上的人们散去以后,那位白发苍苍的老翁便纵身一跳,竟然钻进了屋檐下挂着的药葫芦里。

费长房是个有心之人,他一看便知这白发老翁不是个凡人,于是,他第三天便备下厚礼,去拜见这位神秘而又医道高超的白发老人。白发老人见费长房带着礼物来了,倒也不客气,便收下礼物,请他到堂中相会。

费长房跟随老翁进入葫芦中,这可真是个非同凡响的去处。只见眼前亭台楼阁,瑶草琼花,别有一番神仙境界。来到厅内,更是玉堂金室,幽廊曲径,令人目不暇接。老翁马上命人摆上美酒佳肴,与费长房开怀畅饮。

费长房从未吃过这样的山珍海味,使人饱而不腻;也未曾喝过这样的琼浆玉液,令人饮而不醉。酒宴过后,老翁送费长房出来,悄声对他说:“来此之事,只可你知,我知,不要对别人乱讲。”费长房马上点头答应。

一晃儿好多天过去了。一天,白发老翁来到费长房的楼上,对费长房说:“你知道我是谁吗?我本是仙人,以济世救人为己任,现在在汝南我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了,我也该回去了。楼下还剩下一些酒,你去命人把那酒拿上来,我今天在这里和你饮酒话别。”

“不知何时才能与您再见面?”费长房颇有些不舍地说。

“至于何时能再见面,那就不好说了。”

于是,费长房派手下人下楼去取酒坛子。可是,去的几个人都没有搬动那个酒坛子。后来增加到十个人去抬,还是没有办法将酒坛挪动分毫。于是,老翁笑着走下楼去来到酒坛前,只用一个手指头就将其提到了楼上。那个酒坛看上去非常小,好像装不下多少酒,可是两个人从早晨喝到中午,又从中午喝到晚上,一整天这一小坛酒竟然没有喝光。

席间,老翁问费长房:“你愿意随我一起走吗?”费长房说:“我很想修道,只是担心家里人离不开我。”老翁明白了他的意思,就折了一根青竹竿,比了比费长房的身高,让他把青竹竿拿回家挂在自家的后院。

第二天清早,家里人发现费长房在后院上吊死去了,于是赶紧料理后事,把他埋葬了。其实,费长房就站在那里,看家里的佣人忙前忙后,而别人却看不到他。

费长房离开家,跟随老翁走进深山密林之中。山中有一群猛虎,老翁就命他和那些老虎生活在一起。费长房毫不畏惧,白天在虎群中出出进进,夜晚就和老虎睡在一起。

后来,老翁让费长房自己住在一间大房子里,上面用朽烂的绳索吊着一块万斤重的大石头,一会儿又进来几只猛虎,争着去咬那绳索。可是,费长房在巨石下面依然若无其事,安然不动。

经过多番考验,老翁最后才对他说:你是个可以教诲,能够修成正果的人。

从此,费长房跟着老翁安心修道。又过了好些日子,他有些想念家中的妻老小了,老翁马上看出了他的心思,就交给他一根竹杖,对他说:“你骑上它,想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,只是到达后要把它投进湖中。”老翁说着又给他画了一道符,对他说:“你拿上它,路上就可以驱鬼抑神了。”

于是,费长房骑上竹杖,转眼就回到家中。他自以为离家不过十几天,其实已经过了十几年了。他遵照老翁所说的话,把竹杖投入湖中,竹杖入水后立即化作一条蛟龙,向远处游去了。

猜你喜欢
浣溪沙·酒醒香销愁不胜

酒醒香销愁不胜,如何更向落花行。去年高摘斗轻盈。

夜雨几番销瘦了,繁华如梦总无凭。人间何处问多情。

水仙子·次韵

蝇头老子五千言,鹤背扬州十万钱。白云两袖吟魂健,赋庄生《秋水》篇,布袍宽风月无边。名不上琼林殿,梦不到金谷园,海上神仙。

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·其六

正是行人肠断时,子规得得向人啼。

若能泪得居人脸,始信春愁总为伊。

临江仙·长记碧纱窗外语

长记碧纱窗外语,秋风吹送归鸦。片帆从此寄尺涯。一灯新睡觉,思梦月初斜。

便是欲归归未得,不如燕子还家。春云春水带轻霞。画船人似月,细雨落杨花。

木假山记
宋代苏洵

  木之生,或蘖而殇,或拱而夭;幸而至于任为栋梁,则伐;不幸而为风之所拔,水之所漂,或破折或腐;幸而得不破折不腐,则为人之所材,而有斧斤之患。其最幸者,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,不知其几百年,而其激射啮食之馀,或仿佛于山者,则为好事者取去,强之以为山,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。而荒江之濆,如此者几何,不为好事者所见,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,何可胜数?则其最幸者之中,又有不幸者焉。

  予家有三峰。予每思之,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。且其孽而不殇,拱而不夭,任为栋梁而不伐;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,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,以及于斧斤之,出于湍沙之间,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,而后得至乎此,则其理似不偶然也。

  然予之爱之,则非徒爱其似山,而又有所感焉;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。予见中峰,魁岸踞肆,意气端重,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。二峰者,庄栗刻削,凛乎不可犯,虽其势服于中峰,而岌然决无阿附意。吁!其可敬也夫!其可以有所感也夫!